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上四村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上四村位於本鄉西方

五結鄉鄉行政區域

鎮安村

大吉村

二結村

協和村

三興村

孝威村

上四村

錦眾村

四結村

季新村

中興村

利澤村

五結村

成興村

福興村

 
  

  

上四村位於本鄉西方,東以宜蘭線鐵道與中興村相鄰,南與四結村為界,西與羅東鎮相接,西北接二結村、鎮安村,全村面積1.1587平方公里。本村原屬於四結庄,民國光復後,四結分為上四村、台興村、下四村及四結村,民國67年行政區域重新調整,上四村維持原狀。

  上四村往昔泛稱為芋仔園溝,是宜蘭縣內著名的芋頭產地,因本區水源充沛,土質適合,所生產的芋頭碩大、香鬆可口,品質極佳,為本村帶來豐厚的利潤。後隨著新台九線的開通,而帶來新的建設與商機,農村樣貌已逐漸轉形成工商區。僅剩福德廟前一小片土地維持芋園樣貌,供人遙想當年。

  姓陳仔底:(頂城仔)位於福德路福德廟南側的同姓集村聚落,居民以陳姓為主,所以附近鄉民習稱本地為姓陳仔底。因本區位於芋仔園溝上游地區,又稱為頂城仔。

  下城仔:與姓陳仔底同樣位於福德路,福德廟附近的集村聚落,相對於姓陳仔底,本區位於芋仔園溝下游地區,乃稱為下城仔,姓陳仔底稱為頂城仔。

  芋仔園溝:即竹林圳,位於福德廟後方,為五結鄉與羅東鎮鄉界所在。因本區地勢較低,地質又屬沙質地無法耕稻,居民乃開闢芋園種植芋頭,因此稱之為芋仔園溝,當地耆老敘述,芋仔園溝以前又稱作溪底溝,可划龍船,後因大量種植芋頭,才改稱為芋仔園溝,如今圳溝已淤積縮小,福德廟附近的芋園規模也日益縮小,但仍可一窺舊貌。本區芋頭香鬆可口,品質極佳,享譽全縣。芋仔園溝旁的福德廟創建於清光緒元年(1875),香火鼎盛,為全省最大的福德廟,並擁有一座1,600兩黃金打造的土地公像,不僅是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,更可見全省各地香客前來祭拜。

  份頭仔:位於上四路舊四結橋東側的集村聚落,四結地區最初開墾之時,各佃人按份開墾,開墾初期,劃分成頂九份與下九份(頂九份即今日上四村),份頭仔即是開墾初時的起點,亦即第一份所分得之地,因此稱之份頭仔。

  竹圍底:福德廟四方散落著許多群居聚落,如姓陳仔底、下城仔、竹圍底等。竹圍底正位福德路上,福德廟北側,因聚落四周以荊竹圍之,在漫漫稻田間形成一明顯景觀,因而稱之為竹圍底。竹圍曾是蘭陽平原上獨具特色的美麗景致,通常同姓親戚群居形成聚落,聚落外圍以荊竹,竹圍下也成了居民養雞、休閒的清涼所在,如今隨著農業的沒落、經濟的成長,竹圍已逐漸在平原上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矗立的現代化建築。

  姓林仔底:位於上四路西側,舊森林鐵路旁的集村聚落,居民以林姓為主,集居而成一大規模的同姓聚落,因之稱為姓林仔底,通常同姓聚落內彼此間都有親戚關係。

  萬人堆 :位於中興第二紙場南方,萬應廟東側,昔為墳墓區,日治時期為了紙廠用地,乃將散置的無人骨骸清理後集中於萬應廟旁,俗稱「萬人堆」,係無主孤魂。後村人為使無主骨骸有更佳安置,重新建造一座「萬人堆」以供祭祀。萬應廟創建於清光緒7年(1882),祭祀有應公。

  閘門頭:(擋門頭)位於福德廟東北方,竹林圳(舊萬長春圳四結支圳)旁,因本區為四結支圳的閘門所在,因而稱之為閘門頭,也有人稱為擋門頭。

  石牌仔:位於福德路東側第二紙場南方。昭和11年(1936)農曆7月7日,糖廠的火鼎(鍋爐)爆炸,一、二十名員工因此殉職,乃在該地設立石牌以茲追悼紀念,由於附近並無聚落,因此以石牌仔,俗稱該地。每年農曆7月,中興紙廠員工皆會來此普渡祭祀。

  蔗渣場:位於中興第二紙場南方。為利用二結糖廠的蔗渣,大正7年(1918

12月在二結糖廠東方,興建一座造紙廠,即今之中興第二紙場,當時供造紙的蔗渣即堆放在本區,因之稱為蔗渣場。

  輕便車路:中興紙廠四結廠與二結廠間,因原料輸送與廠房聯繫所需,鋪設二線人力推運小鐵軌,俗稱輕便車路,位於宿舍西側。民國四、五O年代時期,每日皆可看到推運工人賣力工作的身影。

  戶爐間 :今中興華廈C棟西側,原為中興紙廠員工單身宿舍附設男女分浴的公共浴室,故稱之為戶爐間。

  奈良仔:即指今中興紙廠中山堂。日治時期曾有日本人在此開設一間「奈良鐵工廠」,後由紙廠徵收興建一間大禮堂(即中山堂),但村人仍習以舊時鐵工廠名稱稱之。

 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