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五結村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五結村位於鄉內中央位置,也是本鄉的行政中心

五結鄉鄉行政區域

鎮安村

大吉村

二結村

協和村

三興村

孝威村

上四村

錦眾村

四結村

季新村

中興村

利澤村

五結村

成興村

福興村

 
  

  

五結村東接協和村,西對四結村、中興村,南為福興村,北鄰三興村、大吉村。本村位於鄉內中央位置,也是本鄉的行政中心,鄉公所、鄉立圖書館及五結鄉農會均位處本村,主要鄉街、市場也隨之於此,因此人煙薈萃,是本鄉人口最多的一村,目前本村面積3.33平方公里。

  本村原始聚落景觀為集村形態,且大都以同姓聚落為主,自然形成了姓陳仔底、姓許仔底、姓楊仔底等集村聚落。

  五結地名的由來,則因漳州人都將開發之地冠以「結」字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則為開墾的區段。另外根據當地耆老口述,則是因當時由林、陳、張、黃、簡五姓家族集體來此開墾,因此稱為五結,意指「五」個家族「結」合。

  雖然與文獻資料記載不太相同,但台灣鄉土全誌上記載,此五姓為五結鄉五大姓氏,為此說法增添可信度;又宜蘭廳埤圳調查書所收錄的契書中曾有如此記載,「嘉慶16年東勢庄(溪南)共分為五結,其人數,一結,林儀等佃人50名;二結,簡桃等佃人34名;三結,魏建安等佃人44名;四結,林青、林華等佃人38名;五結,賴溼等佃人7名。」雖然契書上的姓氏、人數與耆老所言不同,但關於開發情形的敘述,卻有異曲同工之趣。

  不論事實真相為何,可確定的是地名由來,與墾荒有絕對關係,溪南土地開墾大致上為官招民墾,由結首帶領佃人來此開墾。

  本村行政範圍在清代屬頂五結庄,日明治31年(1899)將頂五結庄分為頂五結庄、下五結庄及掃笏社三部份,本村的範圍主要包括下五結庄和部份的頂五結庄,明治33年(1901)再次重新劃定行政區域,將頂五結庄及掃笏社合併為頂五結庄,下五結庄不變;大正9年(1920)將頂五結庄及下五結庄改為大字,頂五結庄下轄頂五結庄及掃笏社二小字,民國光復後,下五結庄改稱國民村,頂五結庄分為中福、興盛、五結三村,民國67年(1978)又再一次重新調整行政區域,將國民村、五結村合併成五結村至今。

  橄仔標:位於國民南路中段位置(宜24線與宜21-2線交會處東南方),此地名由來已不可考,有的認為是因本地鄰近噶瑪蘭族掃笏社,平埔族人通常會在社內栽植橄仔樹(大葉山欖),因而推斷本處以樹得名,稱之橄欖標,也有另外一說法認為本地因地形兩端略成尖狀似橄欖形,故得名。當時的橄仔標屬二結堡,為漢庄,居民以許姓、張姓居多,自然形成姓許仔底。橄欖標的地名,在不同時期曾以不同名稱出現在各古文獻上,如嘉慶16年(1811)萬長春圳的水利契約文書上:「東勢結首王金生及各結佃人,奉獻分墾埔地,因無水源,又因田畝陞科在即,若無圳水,從何納課,是以公同妥議,邀請暗明地勢之人,踏尋水路,務由『橄欖標』、掃笏社邊直透番界番田,鑿圳接引鹿埔腳,收籠東南內山溪溝流水灌溉…。」另外同樣在水利契約文書上也出現過『加那標』地名:「道光16年,舊佃下四結、十四份,新佃頂五結、份尾,接鑿水圳,上流下接,此圳道自與『加那標』分汴以下舊圳道,仍屬圳戶修理填補。…」以本文對照噶瑪蘭廳志中記載的萬長春圳:「…中分二支,一從北轉東,一從正東,由歪仔歪、田心仔、竹林仔、頂四結、頂五結、掃笏、『加荖標』至下八結、九十二、一百甲、大埔、榕仔腳、茅仔寮等庄止。」二文中出現的『加那標』、『加荖標』應該都是指本處,且該二地名以河洛語發音與「橄欖標」相同,文字紀錄不同,可能是因口音相傳之故。

  店仔街:又稱前店仔街,今五結中路一帶,為本鄉的行政中心所在地,鄉公所、圖書館、農會均設於此。本處最初為農墾集村聚落,是當時附近地區最大的聚落,同時也是街肆集中的地方,當地居民稱此處為店仔街。根據當地耆老描述,店仔街以前有打鐵店、棉被店..甚至也曾有酒家出現,街上熱鬧無比,物換星移,今日,本街依然商家林立,超市、麵店、早餐店櫛比鱗次,卻不見當年的打鐵店、棉被店等。

  後店仔街:又稱後街,鄉公所旁的光復路、五結北路一帶,昔日本處先開發,後因五結中路的開發,本街道的商家紛紛搬往五結中路而沒落。相較於地理位置,本街道位於五結中路的後方,所以稱為後店仔街,略稱後街。

  十四份:今國民南路與國民中路交會點附近(位於宜25線),居民以陳姓為主,清代時屬二結堡十四份庄。根據當地居民描述,本地名是因墾地分為十四份田而來,同時根據耆老口傳:當時開墾者同時開圳,並將此圳及墾地分為十四份,其餘贈廟作為廟產。另外根據萬長春圳的水利契約書記載,「道光十六年,十四份庄和下四結屬萬長春圳之舊佃戶,並共立公號:新茂成」,因此可知當時本區已開圳墾田,與耆老口述吻合。另光緒五年,萬長春圳的水利契約書記載,當時十四份庄首事為黃溪河、陳嬰與許龐,因此可知本區為眾佃戶共同開闢。我們由以上記載與居民口述,可確定地名與昔日拓墾有關,且所分的田份數為十四份。

  埤底:位於國民中路西側姓許仔底附近,因當地地勢較低,田地多為濫地,低漥地每遇大雨即積水成澤,因而稱之為埤底。

  黑水港:五結排水幹線所在,與二結村的黑窯仔港相同,因中興紙廠排放混濁廢水而得名。當時中興紙廠將廢水直接排入四結支圳,然後匯入五結排水幹線,沿途流經台興南路、下四北路、國民中路、五結北路、協和北路、孝威路、錦草路、大眾北路直至出海口,造成各地水源污染,也留下黑藥仔港、黑水港等黑名。

  雙嘴港 :位於五結北路國民橋上方,本區正當五結支圳及四結支圳匯入五結排水幹線所在地,形成三水匯流景象,形似雙嘴相對,因而得名。

  大窟:位於宜25線與宜19-2線交會處,姓楊仔底北側附近,本區因地勢低窪,曾有一大水埤,因而稱之為大窟,後因泥沙淤積消失,今已不見水埤景致。

  阿港窟:位於大圳溝中福路段,傳言昔日有位名為阿港的孩童,在此戲水時,不慎溺水身亡,為警惕孩童戲水注意安全,故稱之為阿港窟,有醒世作用,藉以提高居民安全意識,後成為釣蟹之所,但如同大堀一般,已淤積消失。

  豬灶:今五結圖書館前方,昔日為辦理宰殺豬隻相關文件的地方,同時設有一屠宰場,每當逢年過節時,忙碌不堪,因宰豬而得名,又稱為豬組合。

  溪埔:位於國民路上,即今榮美大國住宅區,冬山河舊河道流經於此,昔日並無堤防防堵,大雨時,泥沙隨水流沖刷而下,淤積於此,逐漸形成沙洲,因而稱此處為溪埔。

  堡岸頭:位於國民路中段,榮美大國住宅區旁,昔日因造堤防災,因而稱之為堡岸頭,居民以陳姓為主。但也有耆老認為本堡岸是由鄰近姓盧仔底自費建造的私人堤防。今榮美大國前方,近姓盧仔底,為當日盧氏家族所建築的私人堤防。

  大圳溝:萬長春圳分支,以灌溉水田為主,流經路線包括興盛北路、中福路、五結北路、協和北路、孝威路、大眾路,直到出海口,圳道內,水質清澈,常成為孩童戲水之處。

  信用組合:今五結鄉農會所在地,日治時期,本處為辦理金融業務、兼辦田賦、稻米收購等業務。即今農會的前身,日治時期稱為信用組合。

  庄役場:即今鄉公所,日本人稱之為庄役場,為辦理鄉政之辦公場所。

  衙門:今派出所所在地,為日治時期的出張所所在,居民習慣稱出張所為衙門。

  磚仔窯:位於今中福路1號,大圳溝旁,昔日為造磚場,運土便車出入頻繁,塵土飛揚,附近居民多在此工作,賴以養家活口。當時大煙囪林立,遠望猶如天柱,目標顯著,當地居民因而習稱本處為磚仔窯。

  兵仔營:現址為善覺寺,昔日有一營駐軍於此,因而得名,為駐軍訓練場所。

  水土籠:今五結北路1號,因昔日為碾米工廠,以前需借水力推動水車轉動皮帶,達到碾米的目的,因此得名。

  閹牛場:位於五結北路上,水土籠前方,今立安診所斜前方,以前原有一棵苦苓樹,樹形分岔,形成V字型,剛好可以鎖定牛角,達到閹牛的目的,居民大都來此閹牛,因而得名。

 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