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三興村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三興村位於本鄉北邊位置

五結鄉鄉行政區域

鎮安村

大吉村

二結村

協和村

三興村

孝威村

上四村

錦眾村

四結村

季新村

中興村

利澤村

五結村

成興村

福興村

 
  

  

三興村位於本鄉北邊位置,東接大吉村,南為中興村,西鄰上四村、二結村,北隔蘭陽溪與壯圍鄉相望,全村面積2.6627平方公里。三興村名的由來為復興村與三結村二村合併各取一字而來,復興村原本的範圍為二結庄溪底城附近,三結村範圍在清代原本為三結庄,日明治31年(1898)將三結庄分為頂三結、下三結和東霧罕三部份,明治33年(1900)又將下三結和東霧罕合併為下三結庄,頂三結不變,民國光復後,頂三結改為三結村,下三結分為三吉村和大吉村(二村合併為今日的大吉村),民國67年(1978)行政區域重新調整時,三結村合復興村為三興村。

  本村與五結鄉其他村庄一般,以農墾型同姓集村聚落型態為主,自然形成姓林仔底、姓賴仔底、姓沈仔底等聚落。本村緊鄰蘭陽溪,因此居民生活與其息息相關,這些我們都可從舊地名一探究竟。

  溪底城附近的居民與大吉村居民一樣,光復初期以學子弟戲(北管)為娛樂,每到夜晚時分,庄內就熱鬧無比,如今雖然式微,但老師傅們目前則在學進國小與興中國中指導學生練習,期盼北管悠揚的曲樂能代代傳頌。

  溪底城:位於復興路北路一帶,萬聖宮附近的集村聚落,以前蘭陽溪堤防未建時,每遇颱風季節溪水爆漲,洪水四處流竄,宛如溪底河床,因而得名。另外有個相似的說法,為開蘭初期,蘭陽溪依然四處氾濫,溪堤時常崩落,久之,累積成一片荒埔,晚到的開墾者,已無沃土可供選擇,只好在這片荒埔上墾殖,墾民越聚越多,逐漸形成一個聚落,因而得名。溪底城如今在地方上依然通用,從台九線轉宜25線後,即可看到偌大的溪底城指示路牌

  豬公埔仔:位於溪底城北側靠堤防邊,百姓公附近,蘭陽溪堤防未築以前,本區時遭洪水侵擾,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備受威脅。居民故於每年農曆7月8日,在堤防旁殺豬公擺案桌酬謝,因而稱之豬公埔仔。根據當代居民口傳,該習俗的由來,為清代進士楊士芳來姓楊仔底巡視,感念民生疾苦,於是,恭請二結王公廟擅長地理的老二王公點出界線,祈求各路好兄弟保佑令其溪水不流入界線,從此溪水不再到處漫流,當地居民為感念各路好兄弟保佑,所以每年農曆7月8日,便在堤防旁殺豬公擺案桌酬謝,久而久之,本區也就稱為豬公埔仔。這種祭神儀式也在羅東鎮的歪仔歪溪畔同時舉行。

  死人窟仔:位於溪底城入口鐵路旁,有二個涵洞讓溝水穿過鐵路,日久形成小池塘,昔時因水位高,居民常在此戲水,稍有不慎便發生意外,當地人乃俗稱它為死人窟仔。目前因道路開闢,池塘面積日益縮減,但仍可一窺舊貌。

  頂三結:屬於清代三結庄範圍,因位於地勢較高處,故稱為頂三結。頂三結聚落以同姓集村聚落為主。

  姓簡仔底:位於鐵路東側,南邊緊鄰二結圳,是二結進入三結地區的第一個聚落,為二結地區大姓簡姓家族的故居,目前除少數簡姓後代居住外,尚存有幾棟古厝見證歷史痕跡。

  崁頂:位於復興中路一帶,緊鄰鐵道東側,北至溪底溝與溪底城為界,南與二結村姓簡仔底為鄰,現有張茂盛等戶居住於此。

  溪底溝:位於溪底城路口鐵路東側,溪底城與崁頂以此為界。早期河水清澈見底,是當地的主要排水圳溝。

  溪底:蘭陽溪南岸高攤地,本區因地勢較低,堤防常遭大水衝擊崩落,後居民於此立石敢當,情形才得以改善,後水勢漸退,泥土慢慢疊高,當地居民稱此為溪底。本區曾是宜蘭地區主要砂石產地,從早期鴨母船人工採砂到機器採砂,見證了宜蘭砂石業的發展歷程。目前已開發成五結鄉河濱公園,佔地面積約10公頃,園區規劃有市民農園、戲水區、祭祀廣場、社區廣場以及多用途運動廣場,為大二結社區民眾的主要休閒活動空間。

 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