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成興村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成興村位於本鄉東南隅,東濱太平洋,南以區界與蘇澳鎮為鄰

五結鄉鄉行政區域

鎮安村

大吉村

二結村

協和村

三興村

孝威村

上四村

錦眾村

四結村

季新村

中興村

利澤村

五結村

成興村

福興村

 
  

  

成興村位於本鄉東南隅,東濱太平洋,南以區界與蘇澳鎮為鄰,西接利澤村,北為季新村,全村面積3.385平方公里。

  本村範圍函括成興庄及下清水庄,下清水庄包括埤仔尾與寶斗厝,原屬於清水庄,日明治33年(1900),將清水分為頂清水與下清水二庄,大正9年(1920),成興、頂清水及下清水均改為大字,下清水下轄埤仔尾與寶斗厝二小字,光復初期,下清水改稱下清水村,成興改稱成興村,民國67年(1978)二村合併,以成興為名。成興有四大姓,各自形成大聚落,分別為王、張、林、何四姓,王姓以埤仔尾最多。

  光復初期,因政局混亂,情勢不明,曾有軍隊來此駐防,沿線海防還圍以鐵絲網,官兵借民房煮食、清潔,一時之間軍民關係密切,如今隨著政局的安定,經濟的發展,軍隊早已移往他處,埤仔尾也成了工業區,住民遠去;僅剩零零星星養鴨池,想像當年鴨母寮盛況。

  埤仔尾:位於利澤工業區重劃區內,現在則已成為一大片整齊劃一的住宅群。本區正位於附近大埤圳(即金榮發圳)尾端,故稱之為埤仔尾。另大埤頭端正位於頂寮地區浮起的沙崙,稱之為埤頭(位於冬山鄉境內)。本區昔為下清水庄最大聚落,因此又稱為大庄。金榮發埤原位於本區南側,清嘉慶19年(1814)溪南泉籍總理翁清和請張致遠為埤戶,開埤築圳,後張氏攜眷返鄉,乃將此賣予新榮發油舖掌管,因之稱為金榮發圳。埤仔尾原有聖安宮,奉祀延平郡王;水頭仔原有泉安宮,奉祀開漳聖王;頂寮原福安宮,奉祀延平郡王,因三廟廟址同時成為工業用地,三區居民於是興建國聖廟(民國73年建成,1984),共同奉祀三地神明。

  水頭仔:原位於金榮發埤北側的集村聚落,為金榮發圳水的起點,因而稱之為水頭仔。後因成立利澤工業區,本聚落、埤仔尾及頂寮均成為工業用地,政府於濱海公路西側國勝廟旁興建國民住宅,供原來的聚落居民居住。根據地方耆老描述,埤仔尾與水頭仔有個有趣的傳說,埤仔尾因人口較多,又稱為大庄,境內聖安宮,祭祀圈原包括水頭仔,每當廟慶熱鬧請流水席時,水頭仔總因路途遠,人潮不到,以致客人較少,心有所不甘,因而水頭仔住民決定另起一座廟宇,即泉安宮,後因利澤工業區開發之故,二廟再度合而為一,即今國聖廟。

    寶斗厝:位於濱海公路(台2線)東側,利澤國中北側的集村聚落。相傳昔時漢人初到利澤簡地區開墾,首重民生問題,因有人從唐山攜來一個米斗,貴氣十足,人人爭相借用,形如至寶,因而稱此地為寶斗厝。另有個類似的說法,一樣是有人從唐山攜來一個舊米斗,後來新作的米斗均以此為準則,更顯該米斗的寶貴,因此得名。但也有人認為是因本區民房排列成正方形,形似賭具的寶斗仁(骰子)而名之。不論何者為是,寶斗厝並非本地專利,台灣各地可見寶斗厝這個地名。

  店仔街:指現在的成興,由下福至區界一帶、台二丙線沿路,昔日因貨船可駛進冬山河,其中一支流通到埤仔頭,船隻於此卸貨,因而商家林立,故稱之為店仔街,根據地方耆老記憶:過去本地為一古市街,打鐵場、米店、雜貨店等商店林立,相當熱鬧。後更名為成興,取其新墾成興旺之地的雅意。挽善堂為本地居民的信仰中心,創建於光緒13年(1887),主祀關聖帝君。挽善堂又稱乩堂,曾有乩童在此扶乩,如今廟方尚留有一付乩筆為證。

  半路店仔:大約現在成興車站附近,因從區界到利澤簡剛好是一半路,且有間雜貨店,因而得名。另有一說,指本區正位於船貨往南的中途停靠站,所以又稱為半路店仔,但是有些地方耆老認為,半路店的發展較店仔街更早,因濱冬山河舊河道,馬賽一帶的居民皆來此買賣,因此商家林立,藥店、打鐵店均曾設立於此。

  鴨母寮:位於成興路(台2丙)西側沙崙旁的聚落,昔時蔡姓家族在此闢池養鴨,因而稱為鴨母寮。居民以蔡姓為主。昔時季新、利澤、成興等村因濱太平洋,又有冬山河舊河道流經,因此地勢低漥,每遇大雨則成了水鄉澤國,稻作收成不佳,再加上水渠密佈,因此居民大都以養鴨為副業,同時也發展出鴨子的副產品,如鴨賞等宜蘭特產,連養鴨中心都設立在五結鄉,所以養鴨並非本區獨有,而是五結鄉共有的特色。

  番仔路:指現在的成鳳路,近利澤簡。「番仔」指的即是利澤簡的平埔族,因漢人稱平埔族人為熟番,因而的名。後來因附近姑娘廟之故改稱為姑娘路,民國87年改為成鳳路。

  牛路頭:又稱為區界,位於成興村與蘇澳鎮龍德里的交界處,昔時因附近居民大都飼養水牛、黃牛,以牛耕作,本地又是店舖集中地,居民大都會駕著牛車趕到本地買貨,牛隻時常在此出入,不計其數,因而得名。後來改稱為區界,為五結鄉、蘇澳鎮的區界。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