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莊稼人的草垺經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
莊稼人的草垺經

  行經有「五結米倉」之稱的茅仔寮、一百甲、九十二、四百名等地,在不同時節裡的稻田總賦予人不同的心曠神怡-收割前在風動中有金黃色波浪舞可賞,收割後田裡一放水則有各式各樣鳥兒、農厝,以及天空中路過的雲倒印在粼粼的水面上。

除了片片相亙的稻田和一眼望去無礙的景緻外,田埂旁、圳溝邊也常見豎立著一座座高低有致,胖瘦不一的「怪怪草屋」;說它怪,是因為其外型明明像個屋型,卻又不帶門,不帶窗是個標準的實心物。沿途看來,數量還不少,可是端詳半天,既猜不出用途,更叫不出物名?

  其實,若不是來自農家或是道地的在地人,十之八九都無法順口溜似的叫出「草垺」(垺音PU)二字,更無法了解「草垺」從古早至今與農人們在生活上的關係是全然的密不可分。

  另外像「打草正」和「掠草蓆」(意liah(8) chhau(2) chi~(1))也是從草繩而來的農村加工副業;其中「草正」就是用草作成的草袋,它是以一台和織布原理相仿的機器(俗稱草正規)採半手工半機器的方式織成,這種草袋子在當時常拿來裝粗鹽、肥料、石灰、石粉。。。等用途很廣,但是在塑膠袋普及後就漸漸消失了,直到近十年來,南方澳將未車縫起來的「草正」拿鋪底捕飛魚卵。由於有了這項新的用途,一些還末將「草正規」丟棄的老阿嬤們又重拾起早年的副業,也因此年輕一輩才有機會再見到「打草正」這項傳統的農村副業。

  至於「草蓆」指的就是以稻草作成的草蓆,為什麼說是「掠」草蓆呢?其實是用來形容以手編織,這邊抓過來,那邊交叉拉過去的動作。由於「草蓆」不論在做法上,材質上都不若使用藺草織成的草蓆,所以一般人多半將它用來墊在床鋪的最下面作為隔濕層,上面得再鋪上藺草織成的草蓆才能睡個好覺。

  從前要上山做山活或在海邊(特別是沿岸)取海菜、貝類的人,為了怕腳磨破和防滑都得穿上稻草編成的草鞋,由於草鞋的耗損率高得常換新,所以有一些老人家戲稱-想當年他們雖然沒有新衣穿,卻常穿「新鞋」呢!再者,穿草鞋還有一個小小的傳說,據說穿草靯走山路「一面走,有鬼跟在後面撒沙,」而且走的越快,鬼跟的越緊沙撒的越多。這個傳說乍聽之下有點荒誕,其實是指草鞋容易夾沙,一邊走沙子被帶起,看起來就好像後頭有人在撒沙子般。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