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孝威村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孝威村位於本鄉東隅

五結鄉鄉行政區域

鎮安村

大吉村

二結村

協和村

三興村

孝威村

上四村

錦眾村

四結村

季新村

中興村

利澤村

五結村

成興村

福興村

 
  

  

孝威村位於本鄉東隅,東隔冬山河與季新村為鄰,南以大埔排水幹線接協和村,西鄰大吉村,北為錦眾村,全村面積3.3488平方公里。

  孝威村名的由來,根據地方耆老揣臆,應與賴阿善先生主張孝道有關。本村範圍原為茅仔寮堡的松仔腳、四百名及中二結三庄,光復初期,該三庄合併為一村,取名為孝威至今未改。清代茅仔寮堡有八大庄,除本村的松仔腳、四百名及中二結外,還包括協和村的鼎橄社、大埔、中一結及錦眾村的一百甲、茅仔寮等,「厝住茅仔寮,睏在松仔腳,田園一百甲,牛飼九十二,長工四百名」,這句流傳當地的俗諺,生動的表達出茅仔寮堡的地名涵義,也透露出開蘭初期,先民篳路藍縷,長期辛勤墾作的景象。

  日治時期,孝威村內有座神社,並設有講習所,在皇民化推行時,為專門教導成年人日語的地方。光復初期娛樂事業未發達的年代,念歌仔或子弟戲都是宜蘭子弟閒時的最大娛樂,也是廟慶節日最佳的表演活動,本村則偏向武庄,以練獅陣、宋江陣為主,可惜這些傳統技藝已式微,甚而消失。

  近年來在文建會的推動下,社區總體營造如烽火燎原般在全省各地展開,本鄉的大二結、利澤等地區更是成效斐然,然而早在光復初期,孝威地區在賴阿善先生的主導下,保留日治時期成立的清水青年團,從事的正是目前社區營造所推行的幾個重要項目,如美化社區環境、社區安全工作執行、社團活動等,目前孝威國小校園裡尚有幾塊大石頭,即是當初青年團千里迢迢從已停止營業的的二結糖廠搬回,疊砌在校園,以美化校園環境。

  光復初期社會混亂,但孝威地區在清水青年團的用心經營下,可說是一片和樂且治安良好呢!只可惜後來在國民政府的誤解下而結束。

  松仔腳(榕仔腳):位於冬山河西側,孝威南路土地公廟附近,松仔腳即是榕仔腳,因土地公廟旁有一棵大榕樹,榕樹台語音似松仔,居民常相聚於此,所以稱當地為松仔腳,居民以林姓為主。松仔腳以大埔排水幹線與大埔相鄰,與大埔庄來往密切,站在大埔石板橋上,即可眺望那棵大榕樹。

  四百名:位於孝威西路與孝威南路交會處,孝威派出所左側的集村聚落,地名起源應與墾民人數有關,相傳有壯丁四百名而稱之,可見其當時開墾的區域之大,居民以林、吳、賴姓居多。五結有句俗諺:「厝住茅仔寮,睏在松仔腳,田園一百甲,牛飼九十二,長工四百名」,內容所指的地名皆在孝威、錦眾二村內。長工四百名即指本區。區內義德宮為土地公,供奉福德正神及關聖帝君,是附近居民信仰中心。

  九十二城:位於孝威國小對面,與四百名一樣,地名起源應與墾民人數有關,上述俗諺中,牛飼九十二即指本區,相傳本區原住居民有92人而稱之,牛只是暗諭的手法,比喻辛勞耕種的農民。居民以賴、羅姓居多。另外城外東側有張、吳,西側有賴、羅等同姓聚落。號稱為五結米倉的孝威,在九十二城附近有座主祀五穀大帝的五福宮,據稱草創於清代,為本區居民的信仰中心。

  深窟頭:位於下厝仔旁的冬山河段,因位於冬山河下游曲流地形的凹坡,水流湍急,在長久衝擊侵蝕下,變成水最深的地方,因而稱之為深窟頭,昔日有輕便車路(今196縣道)通往羅東。

  竹篙厝:位於孝威東路,前往大埔石板橋的前段,昔日有一排住屋,一幢一幢排成一列,形似一排竹竿,因而得名,根據當地居民口述,相傳昔日本區常積水及腰,為低漥地區,居民以林姓居多。

  下厝仔:位於孝威南路四百名城仔東南方的集村聚落,為林姓同姓集村聚落,與四百名同屬四百名庄,緊鄰竹篙厝,因位於下水位而稱之為下厝仔,也有說是因位於田寮下方的聚落,因此得名。下厝仔附近有個渡船口,屬孝威地區的碼頭,日治時期二結糖廠的產品皆由輕便車路運往深窟頭,由此換船運,運回日本。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