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地理位置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
  

地名是先民的腳印,是歷史的縮影,是人與自然爭地留下的血淚證據,我們或可從地名一窺地方的開發史,或可從舊地名尋找平埔族的蹤跡,地名背後所涵蓋的意義可說是包羅萬象。

  從「二結」到「五結」,我們可以看到先民開墾的腳步;從「加禮宛」到「流流」,我們嗅出平埔族的氣息;從「清水」到「季水」可以想像當年清澈美麗的河流,從蕃仔路、輕便車路這樣的名稱,可以察覺歷史年代的痕跡,由此可知地名所蘊含的意義,總括歷史面、地理面、文化面等等,而這也正是踏尋舊地名的重要性。

  相信大家都有問路的經驗,在陌生的路途尋找目標,於是沿途詢問摸索著前進,或許你會得到這樣的回答,「沿著路走,過3個紅綠燈左轉就到」,但時光倒流50年、100年前甚至200年前,你得到的答案可能是「順著路走,第3個竹圍底就是囉」,或者「沿著河流走,到前方那棵松仔樹腳就對了」,於是地號名就這樣傳開來了,一大片以乾枯茅草覆頂的房子,稱茅仔寮,埤圳尾端叫埤仔尾,農夫閒聚的榕樹下叫松仔腳,陳姓群居的所在叫姓陳仔底,張姓的叫姓張仔底,這其中蘊藏著先民的生活方式,也描繪出當時的地理景觀。如今松仔樹依然矗立原處,但四周景觀卻改變,大埤圳變成利澤工業區,埤仔尾只成追憶。

  踏查舊地名不僅是為了重新審視地方歷史,建構先民的生活背景,每個舊地名背後都蘊含著一篇篇動人的故事,串連組合成在地的文化內涵,企望舊地名能喚醒鄉民對先民的緬懷與敬意及孩提時的記憶,凝聚共同的社區意識,更重要的是讓年輕子弟深入認識自己的家園,認同自己的鄉土文化,進而珍惜家鄉的一切。

 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