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地理位置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
  

般而言,溪南地區係以漳州人居多,而漳州人都將開發之地冠以「結」字,但也有人認為「結」是墾民最早集中居住的地方,有成群結隊之意。清嘉慶15年(1810),噶瑪蘭劃入清版圖後,西勢(溪北)民墾已定;溪南地區則尚有大片荒埔地,由楊廷理分授漳、泉、粵三籍頭人,領民開墾,屬官招民墾。方傳穟在「開埔里社議」裡將當時開墾制度做了詳細的論述,也為「結」作出最佳的註解:『昔蘭人之往墾也,其法合數十佃為一結,通力合作。其中舉一曉事而出資多者為首,名曰小結首。合數十小結首,中舉一強有利而公見信眾者為之首,名曰大結首。結首,具結於官,約束眾佃也。凡有公事,官以問之大結首,大結首以問知小結首,然後有條不紊也。其分地也,視其人之多寡,給以墾照;而眾佃分之得若干甲,視其眥力;而結首倍焉,或數倍焉,亦視其眥力。故墾照所載,最大及數十甲而止,小或十甲、數甲而已。人皆官佃,或無所隱匿影射。』

而關於五結地名的由來,則是眾說紛紜,根據上述,結為溪南地區普遍性組織,當時東勢庄有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結,而此五結為本鄉開墾時最早的基本組織因而稱為五結。也有人認為五結係因本鄉共有五個平埔族社更名而來,根據文獻記載,平埔族舊稱熟番或化番,因其「在近港(河)者原聚平地,以耕種漁獵,故謂之平埔番,以其皆處平地。」噶瑪蘭本為36社平埔族散居之地,東勢居濁水溪之南,凡16社,其中5社位居本鄉,即加禮宛社、婆羅辛仔宛、流流社、利澤簡及掃笏社等。乾隆35年(1770)漳州人林漢生招佃來此墾荒,是漢人入蘭之始,直至嘉慶15年(1810),蘭陽平原大致拓墾成功,建立漢人的新社會,本鄉粗具規模,更名五結,係取自境內五番社之故,但事實上,本鄉共有6個平埔族社,除了前述5社外,尚包括鼎橄社。另外也有地方耆老述說,五結係由本區五大姓氏結合而來,因當時由林、陳、張、黃、簡五姓家族集體來此開墾,因此稱此區為五結,意指「五」個家族的「結」合。

 

 
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