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:::

地理位置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
  

史人文類:可分為四階段,一為漢人未入墾時,平埔族人生活的園地,二為清代漢人入墾開荒的歲月,三為日治時代,四為光復後至今。

  根據文獻記載,東勢有平埔族16社,其中6社位於本鄉境內,掃笏社與加禮宛更是位居東勢大社,如今平埔族人已成弱勢,甚至有的已隱身消失在漢人群中,但舊地名的流傳是他們存在最有力的證據。如流流、婆羅辛仔宛、加禮宛、鼎橄社、掃笏社、利澤簡、蕃仔溝、蕃仔路、社尾等與平埔族相關的地名。

  清嘉慶元年(1796),吳沙有計畫的大規模率眾入蘭開墾,嘉慶15年(1810),噶瑪蘭劃入清版圖,漢人更是在官招民墾的制度下,大舉進入溪南地區開墾,先人篳路藍縷的墾荒經過,我們也同樣可以透過舊地名遙想當年。如十四份、五十二甲、四百名、九十二、大埔、溪埔仔等都是先民胼手胝足的拓墾紀錄;大旗尾、頂五結、四結、下三結、二結等則與當時開墾的結首制度有關;另外還有姓盧仔底、姓簡仔底、姓黃仔底、姓陳仔底等同姓集居的聚落也代表宗族共同開荒的經驗。

  光緒21年(1895),日人領台,為向歐美國家證明他們也有治理殖民地的能力,日本在台灣大規模建設,為的就是能無盡取用台灣資源。當時的建設,有些已頹廢拆除,有些在國民政府的改建下,已不見昔日風貌,但老人家口中的舊地名,訴說著往昔艱苦的生活。如磅仔頭(糖廠磅,第一?)、二結糖廠、輕便車路、二結車站、石牌仔、信用組合、黑水港、黑藥港等。

  民國光復後,土地經過多次重劃,蘭陽溪堤防築高美化、冬山河截彎取直,幾十年間,土地重劃,各項建設平地突起,柏油道路縱橫密佈,村名、路名陸續定案,成了如今我們所知、所談的地名。

  另外包括在歷史人文類如媽祖間、佛祖廟等,則因鄰近的廟宇而聞名,還有些以當地建設或產業聞名的,如圓孔頭、戶爐間、糖廠、蔗渣場、鴨母寮、磚仔窯等。

 

  
close